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 内容页

【世界热闻】渤海潮评|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构建下一代教育“新生态”

发布时间:2023-05-22 09:33:35 来源:大众网滨州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大众网评论员 王卫

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近年来,滨州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工作开展,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家长大会,聚焦家校社共育,为地方教育生态改善、家长素养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下一代成长环境的优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培养下一代成“人”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途径。每一个家庭成员特别是家长应该进一步承担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责任。家长要把爱孩子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形成好的家风,要注意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和自强。家长的好思想、好品德、好习惯潜移默化地传给孩子;家长的坏思想、坏品德、坏习惯也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孩子,因此,家长在言行上要做孩子的榜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应有之义;也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倡导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的应有之义,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创新学校教育模式,引导下一代成“才”

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中,学校发挥着核心和主导作用。开展好家校合作育人,需要着力提升学校的积极性、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学校要坚持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在学校管理上、内涵发展上、品质提升上下功夫,创新德育管理模式和教学教研模式,强化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让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同时,还要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育人工作网络,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全面、深入推进青少年素质教育,积极开展各种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强化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全体学生文明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真正做到价值观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

提升社会教育品质,助力下一代成“事”

社会教育是学生教育的重要补充,学校和家长应该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实践,引导孩子了解社会、了解生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同时,社会也应该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接触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丰富他们的视野和经验。社会教育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让孩子们走进青少年宫、博物馆、科技馆、大众传媒、剧院、公园、艺术节、文化节等场所感受文化的熏陶;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政府、社会或团体以及个人所设立的文化教育机构,对全社会成员,包括青少年在内进行的有系统、有目的、有组织的独立教育活动。政府还可以通过购买社会组织、助学机构的个性化辅导资源进入学校,既减轻教师放学后的个性化辅导负担,也将社会助学机构纳入到教育系统管理的范围内。

家庭教育是第一所学校,是所有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渠道;社会教育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及重要补充,在“家校社”协同育人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家校社必须密切结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的关键是形成教育合力,构建更加和谐的协同育人“新生态”。

推荐阅读